表面粗糙度參數介紹_Rp
Rp– 定 義
* Rp - 輪廓的*大峰值。
* 在算數上,是在一個取樣長度內相對于平均線的*大峰值。
* 當有多個取樣長度時,分析出的Rp值為所有單個取樣長度內Rp值的 平均值。
取樣長度(截止長度)
1997年之前工業非標準定義參數是Rpm
Rp– 應 用
* Rp 為一個取樣長度平均線以上的*大高度值;如有n個取樣長度,則除以n個取平均值。
* 考慮到摩擦和性能磨損時,峰值是很重要的,它可以表征峰值表面與其周圍表面的相互作用。峰值的存在可以導致在不可知的情況下,磨損對零件尺寸測量的影響,因為磨損將會去除掉原本包含在尺寸測量內的峰值區域。
Rp– 限 制
* Rp的參數顯示相對穩定。但也有時可能會在劃痕的邊緣,受到材料拱起的影響而得到一個更大的讀數。
* 測量前,應當十分仔細地清潔零件以去除表面的污漬。
* *好通過圖形顯示來確認結果。
* Rp,與其它極值參數有所不同的是,表面測量次數越多時,發現更大Rp值的可能性就越大。
Rp– 歷 史
* 峰值參數是由前蘇聯和前德國制定并推廣的,因為他們需要這些參數推進當時處于**地位的光學技術。
* 然而平均值參數如Ra、Rq是由英國、 美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制定和推廣的,用于測量與分析表面粗糙度。這也是基于測針式粗糙度儀器的發明和發展而產生的。
* 在1977年前,該參數有一個工業非標準的定義,在那個時候被稱為Rpm。當時的定義是兩個或多個取樣長度,而不是現在ISO 4287-1997標準里推薦的5個取樣長度。